我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水景是园林中的重要景观。与水面结合最紧密的建筑无疑非桥莫属。桥是架空的道路,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跨谷的交通。《说文解字》段玉裁对桥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可见作为跨水行空的道路是人们对桥最早的理解。
园林中常用桥划分水面,以丰富水面景观层次。
无锡寄畅园锦汇漪水面开阔,平面近似长方形,横距园的东部,规划设计上以聚为主,聚中有分;水池南部,七星桥作了有力的划分。
园林中的桥多跨水而建,连接河岸交通,增加水面景观。建在水面上,只是确定了桥的大体位置,至于把桥建在河中央还是河源其他地方则要结合周围环境,考虑园林组景的需要。
如颐和园昆明湖面上的十七孔桥,东连廊如亭,西接南湖岛,形成亭、桥、岛相连的水面景致,作为突出于万寿山的佛香阁的对景。拙政园东部在突出的亭与转角处设一曲桥,既沟通了两岸景观,又节省了造桥的材料。三潭印月岛南北均用曲桥相连,是桥与堤的结合,桥上建亭,展现了桥与亭的组合特点。
园林中的桥,比较常见的有拱桥、平桥、廊桥、亭桥等几种形式。
锦绣园中的多曲小桥,游人可随着桥体的转折而变换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欣赏园景
拱桥 即桥身做成拱状的桥梁,拱桥有单拱、双拱和多拱之分。这种桥因有着良好的承重结构和优美的弧形而成为园林中经常采用的桥形。拱桥是园林中形式最优美的桥,圆润平滑的曲线配以洁白如玉的桥身,与碧波荡漾的湖水共同勾勒出玉虹卧波的美丽画面。单拱桥一般体量较小,显得轻盈灵动。
锦绣园中的石拱桥
拱桥在园林各类桥中是坡度最大的,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通常都会在桥体的两边加设栏杆。
锦绣园中的拱桥,桥身爬满绿植,与花草树木相应,彼此衬托,是桥也是景,给整个庭院平添了一份层次感。
起拱较小的拱桥,桥身线条更加柔和流畅
平桥 简单地说就是桥面与水面平行的桥。根据桥的形状又有直桥与曲桥之分。直桥形式简洁,结构简单。直桥一般跨度较小,桥身较低,人行桥上可俯身戏水,与水面产生一种尺度上的亲切感。
曲桥相对于直桥而言,又称为折桥,是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把桥做成折角的形式,拉长了桥的总体长度,使游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观赏景物,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桥的波折变化因水面环境而异,少则一折,多则九折,来回摆动,左右顾盼,蜿蜒于水面,点缀着园林风景。
寄畅园的七星桥平直、狭长,是分隔锦汇漪的水上建筑物
园林还有一种曲桥,不作折角而是同游廊一样自然弯曲,形制同样可爱。如山东潍坊十笏园内连接四照亭的一段曲廊,从池岸伸出通向四照亭的东北部,桥弯成近乎半圆形,下有半圆的桥洞与桥身相映。柔和的曲桥又与方正的四照亭形成强烈反差。
廊桥 是廊和桥的结合产生的一种桥的形式。在我国一些地处偏远的山区,往往在桥上加廊建屋,甚至在其中摆铺设店,不仅可以满足行人休息,还可以解决长途跋涉者解渴充饥之需。
苏州拙政园小飞虹廊桥
园林中这种桥并不多用,而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廊桥是难得一见的实例。小飞虹桥位于园中部水池,东接倚玉轩,西接得真亭,斜挎水面。桥以白色条石为桥面,两边铺以木质护栏,其中有立柱撑起上面灰瓦廊檐,造型简洁。站在廊桥北部南望,小飞虹与周围的亭、轩、绿树相映相称,倒映水中,远近虚实相接相连,景物瞬间变得精彩而有层次。在多雨的南方,桥上加廊还能起避免桥面腐蚀的作用。